奥斯卡当年就是因为味太偏向好莱坞,于是才有了金球奖;后来金球奖又被批评太好莱坞,于是又诞生了金卫星奖。说白了就是被排挤的小圈
不甘心失去话语权,于是
脆
来另外组个奖。
影评人很清楚,制片方和发行方手里握有的舆论武是自己无法抵抗的,真要
急了人家,人家定
“清除”自己的影响力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同时制片方和发行方也很清楚,只要电影这个产业还存在,那么影评人这个职业就不会消失。既然都要被骂,那么找个相熟的可能
不过对于参展的电影导演及发行公司来说,影评人周是非常关键的一周。首先影评人本就
有话语权,他们的一句
评可比成百上千的观众
评要影响力广泛;其次,影评人看完之后除了会在各家的报刊发表影评之外,他们还有个任务就是为场刊投票,这可是接
来观众的观影指南;最后,一般在电影节颁发大奖之前,影评人协会也会推
影评人奖。
电影节奖项因为投票样本少,所以观众喜好和评委喜好往往不在一个世界,而且一般当年的评审主席的味就决定了当年哪些风格的电影会得奖。全民票选奖虽然投票样本多,但是基本上都是票房大片的天
,观众只追求大场面、大制作、大卡司,其他什么艺术啊、技术啊,统统不
。
有个影评人周,通常也是为了磨合电影节。毕竟影评人周的话,观众人数有限,算是电影节的“测试版”。
因此电影节正奖之前的影评人奖说白了就是个超级大的安奖,安
那些因为评委
味而被放弃的优秀影片。一般来说,影评人们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,一定会选择和正奖
味相反的影片,故而也算是对整个电影节的平衡吧。不过李玮可不是冲着影评人大奖而来的,他是来和影评人们搞好关系的。
影评人这个群对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来说是又
又恨,
的是人家一杆笔能将你压箱底的烂片送上艺术片标杆这样的地位;恨的是人家又是一杆笔将你辛辛苦苦
来的商业大片贬得一文不值。因此制片方和发行方和影评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,互相离不开又互相看不
,但是必要的时候还是会互相沟通沟通。
虽然影评人奖不一定代表最后的各大奖项归属,但是这也是非常有参考意义的风向标奖项。故而对于矢志拿奖的电影发行公司来说,游说工作的重
来了。
电影奖都是投票投来的,只是
据投票人的规模可以分为三类:投票人规模最小的就是所谓的评审奖,也就是各大电影节,大概十来个(甚至更少)的评委聚在一起,然后投票;投票人规模较大的就是所谓的工会奖,导演协会奖啊、演员工会奖什么的,都是由各大公会成员投票来决定;规模最大的就是所谓的全民票选奖,比如青少年选择奖、人民选择奖什么的。
工会奖相对来说就比较兼顾商业和艺术,因为大家都投自己专业的范畴,所以对影片的好坏大家是有标准的。通常技术类奖项会偏向商业片,而演技类奖项则会偏向艺术片。不过工会奖的坏也是很明显的,就是容易
现“圈
奖”。你是这个圈
的,那么你的作品就容易得奖;如果你不是这个圈
的,那么你就不容易得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