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涛指着照片中张萌萌的说:“把这一块儿放大!”
“那为什么创形态不一致?”林涛追问
。
我熟练地作着电脑,把林涛指着的那一块儿
照片逐渐放大。
清晰度单反相机的分辨率很
,可以放大到让我们看清楚每一
孔。
“不是半圆,是四分之三圆。”韩亮纠正。
“是的!”我有成竹,“致伤工
的特征
、一致
,完全可以判断A系列的两起案件是同一人所为。很可惜,B系列的两起案件都是勒颈死亡,没有用到钝
,我们无法判断是不是和A系列为同一人所为。”
仔细翻完照片后,我找几张特征比较明显的照片,说:“这样看起来,如
一辙!有的有挫伤带,有的没有挫伤带,还有好几
锥孔。”
图像中央现的是一
特征
的压迹。
“这就是一个半圆啊!”林涛说,“这也太规律了!”
我了
,说:“现在我们再看张萌萌的
损伤。因为张萌萌死亡了,所以我们尸检的照片就更为清晰。”
我赞许地,说:“分析得很好!这个工
虽然是长条形的,但是并不太长。如果太长的话,就很难用尖端戳到宝嫂的
。”
“条状的四分之三圆,像是用圆规画来的一样。”我说,“这说明工
平面上有这样的金属突起,应
我说:“很简单,一种工的不同
位造成的损伤。我来打个比方,拿一把菜刀作案,用刃砍人,就是砍创;用刀背砍人,就是条索状钝
创;用刀面拍人,就是平面钝
损伤;用刀刃的一角戳人,就是小刺创。”
“明白了。”陈诗羽。
“你们看,这是什么?”林涛不愧是痕迹检验方面的专家,对于细微的痕迹,总是比法医更。
“我还是相信大宝,A系列和B系列不是同一人所为。”陈诗羽比较。
“所以我认为,导致宝嫂受伤的工,有一
分是有棱边的,有一
分是没有棱边的。”我说,“另外,我们可以看到,宝嫂的
上有几
锥孔,直径大约是0.5厘米,这也反映
工
另一个
位的形态。”
我苦笑着摇摇,说:“如果是两个人在不同时空,
着几乎一模一样的案
,那该是一件多可怕的事
!”
“两种工?”林涛问。
“也就是说,除了灰风衣,除了无动机杀人,我们现在有了充分的依据去串并A系列案件了?”韩亮说。
显然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。
“这是压迹。”我说,“突
的
压迫
,导致局
细血
爆裂,留
和突
形状相同的
血带。”
“这个工应该是长条形的,有圆弧、有棱边,
端还是尖的。”韩亮说。
过了一会儿,我说:“可以看到,宝嫂的损伤有几个特征,第一,大
分创
周围都是有明显挫伤带的,也就是说,致伤工
没有棱边,这也是我们一开始
的结论。但是仔细看所有的创
,有两
是没有挫伤带的。”
“但是这个工很重啊。”林涛说,“至少它能导致颅骨骨折!”
我默不作声地前后翻看着几张损伤的照片,不断地将局
放大。
“从现场勘查的结论来看,应该不是两个人作案。一个人作案没有必要带着两种工。”我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