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对对,俺就是。
后来一想,我来青岛没有考虑南北方受到运动冲击的大小,而是直奔着叔叔婶婶来的。
李言笑的爷爷还算凑合,其母是贫农
,其父是小地主。虽然与地主沾边儿,但是组织还是觉得:这样的人可以先往后放一放,小资产阶级,无关紧要。
我已经在学校上了两个多
其间又发生了一件“大事”,也是关于别离。这是李言笑给我讲述的,通过这件事,我隐隐地觉得,李家无论再怎样神秘,再怎样牢固,在文|革的漩涡里也要被撼动。
于是这样,李家人就逃过一劫。
但是李言笑的就是纯地主
了,裹着小脚晃悠晃悠的,
发梳得一丝不苟。这样的老婆婆,自然就被别人盯上了,然后向组织告了密。有跟李家关系不错的人,提醒了李言笑的爷爷,说要有人来查
份,恐怕要遭殃了。
后来我们才知,李
患了癌症,客死异乡,连人都没找到。这个“掉包计”,成为了李家人
的最聪明、也最糊涂的一件事。
十五
组织里的人一听,我的了个娘,这个叫“王菊”的老太太,简直是正得不能再正的儿,红得不能再红的苗儿!贫农不说,还打过短工;短工不说,人家还有个烈士!这个颤巍巍的老太太,也不像是撒谎啊,他娘的难
告密的那个人是公报私仇?害得我白跑一趟!于是就不明不白地走了。
那不是我看批|斗的第一次,却是最后一次。
慕,尽不追了就代表着没有了炫耀的资本。但犯人那双火焰般的
睛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。
这是一个独立的故事,它没有大理。正是它的残缺造就了它的完整,它也真实存在过,它并不是一个故事,而是一段过往。尽
荒谬到极
,它却存在了十年。
那个被掉包的姥姥,就颤颤巍巍地来了,说您找我?
李爷爷就故作镇定地大喊,老婆,有人找。
这也是后话了。
果然过了几天,组织里的人来了,就敲开大红门,李爷爷把门打开一小
,问他找谁。组织里的人就说,找王菊。
李言笑的被送到了福建。一个原因是那是南方,运动开展得相对不激烈;另一个原因是南方富庶一些,有李
最
吃的“咸鸭
和花生米”。
李言笑的姥姥是贫农,大字不识一个,在青岛的西
居住,李家人就连夜把姥姥接了过来,然后连夜把
送了
去。
我听到这儿就觉得有些讽刺:同样是为了躲避文|革时候的动|乱,我要北上,李却要南
。命运是不是在戏
我。
组织里的人就说,你是王菊不?
李言笑的爷爷眉紧锁,两天没睡着觉,就想
来了一个办法:完成一次天衣无
的掉包。
那人的眉皱得更死,就不耐烦
,你
是不是地主?
这件事就悄无声息地发生在礼拜一的上午,李言笑和我说这个故事的时候,一脸笑容,但我知他是装
来的轻松,毕竟
也杳无音讯了。
姥姥一听就“懵”了,赶忙说您是不是搞错了,俺家三代贫农,以前还给地主婆打短工,俺二哥还是个烈士!
姥姥装模作样地看了一会儿,说俺不识字,看不懂。
那人一听就皱眉,拿
一份资料,说看看这是不是你。